最新录用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未行髌骨置换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高度及倾斜角对远期膝关节活动度影响
    蒋健 刘勇
    录用日期: 2024-07-25
    [摘要](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探究未行髌骨置换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高度及倾斜角对远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且未行髌骨置换的患者116例。术前,以Insall-Salvati比值为基准,将研究对象分为高位髌骨组(n=28,Insall-Salvati比值>1.2)和正常高度髌骨组(n=88,0.8≤Insall-Salvati比值≤1.2);术后即刻,根据患者髌骨倾斜角分为轻度倾斜组(n=80,髌骨倾斜角<5°)和中重度倾斜组(n=36,髌骨倾斜角≥5°)。记录手术进展、术中神经/血管/韧带损伤、术后髌骨脱位/感染/骨折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比较不同髌骨高度组、不同髌骨倾斜度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膝关节疼痛程度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116例患者手术进展顺利,无术中神经/血管/韧带损伤及术后髌骨脱位/感染/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术后1年,高位髌骨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低于正常高度髌骨组(P<0.05),疼痛程度评分高于正常高度髌骨组(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不同髌骨高度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逐渐升高(P<0.05),疼痛程度评分逐渐降低(P<0.05)。术后3个月、术后1年,中重度倾斜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低于正常轻度倾斜组(P<0.05),疼痛程度评分高于轻度倾斜组(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不同髌骨倾斜度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逐渐升高(P<0.05),疼痛程度评分逐渐降低(P<0.05)。髌骨高度(OR=5.523,95%CI:1.942~15.708)、髌骨倾斜度(OR=5.124,95%CI:1.802~14.573)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下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未行髌骨置换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前髌骨高度增加及术后髌骨倾斜角增大均可导致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减小。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张力对β1整合素与ICAP1互作的影响
    石玉珍 方颖 吴建华
    录用日期: 2024-07-25
    [摘要](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探究张力调控ICAP1/β1整合素相互作用的机制与分子结构基础。方法 基于ICAP1/β1整合素胞质尾部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数据(PDB ID:4DX9),通过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观察分析β1整合素上的张力加载对ICAP1/β1整合素复合物结构和结合力的影响。结果 张力将通过诱导结合界面的局部变构来双向调节ICAP1/β1整合素复合物的解离,它将先提高后降低β1整合素对ICAP1的结合亲和力,阈值点发生在10pN。对张力加载敏感的主要残基相互作用主要存在于ARG140-THR789、MET141-THR789和 ASP145-SER785之中。结论 随着加载在β1整合素胞质尾部的张力增加,结合面的变构将导致ICAP1对β1整合素活化的抑制作用先增强后减弱,张力转捩点出现在10pN,提示力开启的整合素激活,需要具备足够的力学刺激强度。
    不同牙槽骨高度正畸牙移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王婧 杨天梅 张俭 马福娟 葛振林
    录用日期: 2024-07-16
    [摘要](1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牙槽骨高度下正畸牙移动的生物力学特点和适宜的正畸力,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牙槽骨高度正常、降低1/3、降低1/2、降低2/3的四组下颌牙列仿真模型。模拟下颌中切牙在不同大小的载荷下进行舌向移动、远中移动、压低移动。分析牙齿的位移趋势和位移量的变化,及牙周膜应力分布和大小变化。结果:在三种移动中,随着牙槽骨高度的降低和矫治力的增大,四组模型的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增大,牙颈部应力集中程度增加,同时各个观察点位移量和冠根位移差增大,牙齿倾斜移动趋势加重。结论:①牙槽骨高度的降低都可能会加重牙槽嵴顶的应力集中以及牙齿倾斜移动的趋势。②最佳矫治力建议:牙槽骨高度降低1/3时:舌向移动矫治力在50~100 g为宜,远中移动矫治力在50~100 g为宜,压低移动时矫治力在50~75 g为宜;牙槽骨高度降低1/2时:舌向移动矫治力在50 g以下为宜;远中移动矫治力在50 ~100 g为宜;压低移动矫治力小于50 g为宜;牙槽骨高度降低2/3时:舌向及压低移动不宜施加矫治力;远中移动矫治力小于50 g为宜。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软骨下骨血管形成对骨显微结构的影响
    严济仁 张晓芙 储林洋 仲飙
    录用日期: 2024-07-16
    [摘要](1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研究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力学负荷异常对软骨下骨的骨显微结构和骨血管的影响,以及骨显微结构和骨血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襁褓法构建新生大鼠DDH模型,对股骨头的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番红固绿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等组织学染色,对软骨下骨进行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分析骨显微结构。 结果 DDH大鼠出现关节软骨退变,同时伴有软骨下骨的骨显微结构恶化、骨形成减少和血管形成增多,且软骨下骨的血管形成水平与骨显微结构恶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DDH力学负荷异常导致关节软骨出现退变,软骨下骨的血管形成增多,软骨下骨的骨显微结构恶化,相关性分析揭示了软骨下骨的血管异常形成可能是造成骨显微结构恶化、DDH进展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探究DDH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背包负重行走疲劳检测研究
    曹燕 刘卓瀚 伍勰
    录用日期: 2024-07-16
    [摘要](1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使用可穿戴惯性传感器(IMU)技术和随机森林(RF)算法检测长距离背包负重行走的疲劳水平,探究负重行走疲劳检测的可行性和最佳IMU组合方案。方法:招募3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进行长距离背包负重行走。应用Xsens MVN Link惯性运动捕捉系统和Borg-RPE疲劳量表采集负重行走的运动学数据和主观疲劳值,将疲劳分为无疲劳、中度疲劳和重度疲劳3个等级。提取原始数据,进行步态分割、数据筛选和特征提取,利用RF模型对样本特征进行机器学习,最后计算准确率、混淆矩阵和AUC值对不同IMU组合的检测效果加以评定。结果:1个右股骨IMU准确率达到82.55%,5个IMU组合的准确率最高,为87.94%。在多个IMU的组合中,至少包含一个上半身IMU,且左侧肢体的IMU多于右侧。同时,RF模型对负重步行的疲劳检测具有较高的水平,使用4个IMU时,三级疲劳的AUC值分别为0.99、0.97和0.99。结论:IMU技术和RF算法在背包负重行走的三级疲劳检测任务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分类能力,在实际应用中推荐采用1-5个IMU,上半身IMU和下肢IMU结合的配置方案。
    载荷冲击下乘员颈部肌肉主动力对头部运动学响应的影响
    贺丽娟 王福洋 李海岩 张欣玉 崔世海 吕文乐 阮世捷
    录用日期: 2024-07-16
    [摘要](1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为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征的汽车碰撞安全标准提供基础数据,探究载荷冲击下乘员肌肉主动力对头颈部运动学响应的影响。方法 基于中国体征50th百分位男性志愿者CT图像,构建了包含颈椎、肌肉、脂肪的颈部有限元模型,对该模型进行了正面碰撞、侧面碰撞仿真的有效性验证,并对该模型添加梁单元模拟颈部肌肉的主动力。结果 所开发模型的仿真实验数据与志愿者实验数据趋势一致,具有较好的吻合度,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由激活态模型与被动态模型的仿真对比结果可知,激活态模型运动峰值低于被动态模型,在侧面碰撞中,激活态模型头部y向位移不能完全吻合志愿者实验通道。结论 肌肉主动力可以维持身体的姿势和稳定性,由于不同个体肌肉的生理横截面积等因素的不同,使得不同个体产生的激活曲线以及肌肉主动力也不尽相同。本研究开发的男性颈部有限元模型是依据我国最新的男性体征统计数据,解剖学结构详实,生物逼真度高,可用于中国体征中等身材男性颈部损伤机理的研究。
    扁平足形成与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胡宗祥 李强 陈学灿 王向东
    录用日期: 2024-06-27
    [摘要](3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扁平足的发病机制,并为改进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本文通过检索 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扁平足在生物力学上的成因和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综述。其中扁平足的形成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而治疗方法主要有矫形鞋垫、物理疗法、手术治疗和运动疗法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纠正足部结构异常,优化生物力学性能,提高足部的稳定性和活动范围。对于未来的研究将利用先进的影像和仿真技术进行精确的病情评估,新型材料和非手术疗法的应用将能够长期缓解症状,而基因研究将推动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发展,智能矫形器的使用将实现实时监测和动态调整,从而为扁平足的评估、干预和治疗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轻度下肢不等长儿童的步态参数对称性特征分析
    鲁潇莹 李阳 李一瀛 俞艳 姜淑云
    录用日期: 2024-06-27
    [摘要](2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分析轻度下肢不等长的儿童步态动力学、运动学及时空参数对称性特征,探讨下肢不等长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存在的影响或风险,为早期评估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使用改良的传统三维模型,在每名受试者体表放置 29 个荧光标记点,采集步态参数并计算对称指数。记站立位同侧髂前上棘至外踝荧光标记点的空间距离为下肢长度,纳入下肢长度差值>0.5cm,≤2.5cm的儿童为轻度下肢不等长组59例,下肢长度差值<0.5cm的儿童为正常对照组42例,再按年龄分为1-6周岁组与7-14周岁组,分别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组间步态参数的对称指数差异。结果 1-6周岁轻度下肢不等长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承重反应期、足蹬离地面垂直方向地反力以及膝关节最大功率的对称指数存在显著差异;7-14周岁轻度下肢不等长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骨盆运动范围的对称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低年龄段儿童不等长下肢的肌肉力量、控制能力不平衡,随着步态模式发育成熟,不平衡的表现出现在骨盆运动层面,提示了临床上应予及时关注或早期评估。
    人工智能赋能的全髋关节置换术进展
    黄寅殊 单浩杰 于晓巍
    录用日期: 2024-06-19
    [摘要](3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前规划、术中导航和术后康复等环节,都因人工智能(AI)技术的介入而得到显著优化。本文综述了AI技术在医疗影像分割和配准方面的最新进展,特别关注了其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医疗影像与自然影像的显著差别对AI算法的设计构成挑战。深度学习技术,特别是CNN、U-Net和Transformer模型,在各项医疗影像分割和配准任务上表现突出。AI技术通过深度学习分析CT影像,显著提高了髋部病变的识别准确性。在术中引导方面,AI系统利用智能分割和运动状态模拟,为手术提供了实时导航和精确定位,有效提升了手术效率。AI技术还涉及手术成本预测和术后康复,通过马尔可夫模型等方法,为医疗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影像分析正逐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这对改善患者的整体手术体验和临床结果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预示着未来在医疗影像领域可能实现的新突破。
    年龄对人体在不同方向转弯时身体动态稳定性的影响
    薄煜龙 车呈章 吴云枝 潘昱含 张翠
    录用日期: 2024-06-19
    [摘要](3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描述完成不同方向连续转弯行走时老年人与青年人身体动态稳定性差异,为老年人连续转弯时预防跌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采集15名健康老年人和15名青年人在逆时针和顺时针两方向8字转向行走时的身体43个标记点的运动学数据,使用V3D软件提取人体步态和质心速度等数据,再计算特征时刻人体向前和内侧方向的动态稳度数值。结果:与顺时针转弯相比,青年人在逆时针转弯时内侧腿步宽显著增大(青年人顺时针转弯:0.15±0.03倍身高,青年人逆时针转弯:0.17±0.02倍身高,老年人顺时针转弯:0.16±0.02倍身高,老年人逆时针转弯:0.15±0.02倍身高),内侧腿足尖离地时刻向前的动态稳度显著减小(青年人顺时针转弯:-0.78±2.64cm,青年人逆时针转弯:-2.19±2.22cm,老年人顺时针转弯:-1.15±3.12cm,老年人逆时针转弯:-0.48±3.42cm),而老年人以上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年龄和转弯方向会同时影响内侧腿足尖离地时刻身体向前的动态稳定性。与青年人不同,健康老年人在转弯行走时采取更谨慎的策略,以保持身体的向前和向内的动态稳定性,建议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增加连续转向行走锻炼,从而提高侧向稳定控制能力及自信心。
    关闭